亚裔不再“哑裔”,如今的中国留学生,早已变了模样
发表:4天前根据最新《美国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数据显示。
中国赴美留学的十年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进入了历史性的转折点。
今年中国留学生总数为277,398人,连续四年下降,已不再是美国最大生源国,总数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
“美国门户开放报告”发布,印度超越中国成最大生源国!
在这十年的增长背后,是无数中国家庭为了更好的教育而为子女铺设的远航之路,是每一个在异国大学里奋斗的中国学生。
对他们来说,进入大学只是起点,那么,赴美之后,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这些年,他们实现了当初出国的理想了吗?
与上一代人多为去美国攻读研究生、兼职打工艰辛度日的形象不同。
这一代留学生大多出生在中产家庭,英语流利、自信满满,视野开阔,生活条件优越。
但与此同时,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同:“雄心勃勃,却又忧心忡忡”,这代学生在美国既有雄心壮志,也充满焦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变化速度极为迅猛。
随着95后留学生逐渐淡出,00后、05后的新一代孩子陆续赴美。
留学形势和他们的心态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长久以来,出国的标签总是与「镀金」紧密相连。
从最早的“小留学生”到80年代自费留学的兴起,再到90年代“疯狂英语”的全民狂热,出国深造成为许多人改变命运的通行证。
因为国外的文凭往往被认为比国内更具含金量,拥有国际背景意味着你可以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得先机,获得高薪职位,甚至攀升社会阶层。
对很多中国家庭来说,“好工作”“好薪水”代表着“更高的社会地位”。尤其是父母未曾实现的留学梦想,往往会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然而,如今留学已经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利。
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也加入了这一行列。留学的动机变得更加多样,目标也愈加明确。
那么,为什么选择出国?与国内“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不同,国外各国的录取标准灵活多样,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出国,不仅仅是为了逃避高考,更像是一次人生的洗牌,一段没有设限的全新旅程。
有一位范德堡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同学,正是因为不想参加国内的高考,才决定赴美留学。
“在国内,高考要求每门科目都要学好,我不擅长物理,文科的政治也让我头疼。”
而另一位留学华盛顿大学修读工程学的同学,表示自己本来想上复旦或中山大学,但由于成绩不够,只能选择来美国。
还有一些家庭,早早决定将孩子送往美国高中,哪怕孩子本人并不情愿。
现如今低龄留学并不意味着能够增加进入美国大学的机会。
同时,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孩子的学业和社交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那些基于课程兴趣而非排名选择学校的学生,更可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拥有更高的幸福感。
在追求理想的同时,这群留学生也有着不小的困扰。
当问到海外名校的大一新生们一个问题:如果回到高中,你最希望知道一些大学里的哪些事?他们的回答常常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充满深刻的反思:
1."一定要去问学长学姐课程的评分标准和作业要求,不然绩点会让你崩溃。"
2."知道外国人喜欢喝酒开派对,不知道他们天天都在搞派对喝酒。"
3."如果在大学之前能习惯独自生活,也许现在会更加轻松自在。"
4."曾经想着大一能多听一些不同学科的课程,帮我未来选专业,但现在发现,自己根本没时间分身,做作业就已经很忙,只希望成绩别不及格了。"
这些新生的经历其实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像去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留学生,他们正在经历来自教育体制和文化上的双重冲击。
一位哥大留学生曾因言论遭到网络暴力,此外,校园内的不同意见碰撞,成为了中国留学生面对的一大挑战。
✦
焦虑一:学业压力与自我提升的矛盾
✦
中国学生普遍面临的最大焦虑之一,正是从国内高中到美国大学之间的巨大差距。
很多人曾天真地以为美国的教育轻松有趣,这种对大学学业的美好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往往让留学生感到无法应对。
国内教育体制常常强调“严进宽出”,让大家误以为大学生活很轻松。
然而一旦真正进入美国大学,学业压力可谓巨大。
特别是很多中国学生会在课堂讨论中感到不适,害怕问出愚蠢的问题。
中国学生通常擅长学习那些有明确结构的东西,但在开放式学习和独立思考方面往往较为薄弱。
我们从小习惯应试教育,缺乏多任务处理的能力,这让留学生在面对繁重的课业和频繁的deadline时常常陷入拖延,拼命赶作业、临时抱佛脚。
最终交上去的作业往往质量不高,导致学术表现不理想,也使焦虑情绪愈加加剧。
此外,那些成绩傲人的留学生也未必能够逃脱“焦虑”。
他们可能时刻对自己保持高标准,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即使拿到A,心里也会想:“我还能更努力些。”
这类自我质疑,正是中国留学生的常见心理。
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差异,使中国留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境地,他们既受益于中国教育的坚实基础,也受到其局限。
✦
焦虑二:孤独与社交挑战
✦
很多海外大一新生都会提到“社交焦虑”。
有些孩子能迅速适应,半年到一年内找到自己舒适的社交方式;但也有些学生,整个大学生涯都被人际交往所困扰。
中国孩子们从小在集体文化中长大,习惯了紧密的社交关系,而美国大学的自由氛围并没有固定班级。
每个人的课程安排和日程都不同,大家的社交圈也较为松散,这让中国留学生们感到难以融入。
曾有一位纽约大学的大一新生这样描述他初到美国时的社交困扰:“在国内,我和高中朋友们关系密切,我们是多年的好朋友。
但到美国后,大家各自散布在不同国家,我花了半年时间才开始慢慢接触新的人和圈子。
但始终觉得差了点什么,那种原本的凝聚力似乎再也找不回来了。
另外,西方的“派对文化”也让很多中国学生感到迷茫。
刚入学时,他们常常参加一些聚会,但以喝酒和蹦迪为主的派对文化让中国学生很难找到共鸣。
文化差异和刻板印象的存在,使得中国学生在他国成了少数群体,许多学生的社交活动也因此带有“保护性隔离”色彩。
尽管成长意味着每个人都会逐渐适应孤独,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出国留学前应该提前做好“孤独”的准备,而我们对个人空间的探索往往还太少。
留学生活充满挑战和复杂情绪,但每一个跨越的障碍,都是自我成长的重要一步。
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国际化学校年增长率达到9%,新开设的学校数量为76所,至2024年。
民办国际化学校突破1400所。这些国际化教育的成果培养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一代中国留学生。
首先是敢于发声的勇气。如今的中国留学生不再是“沉默的一代”,他们勇于面对冲突,毫不保留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具备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他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不再是单纯的“迎合”与“融入”,而是保持理性与客观的观察力。
最近,一位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在校报上发声,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正是当代留学群体展现出来的趋势之一。
其次,是对自我探索与追求的强调。
如今,出国留学已经不再是“朝圣”般的仪式,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走出国门,不是为了“重新洗牌”,而是为了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自我发现,以及对世界的理解。
他们不再局限于“内卷”与竞争的困境,许多人勇敢地选择放弃无谓的游戏规则,去追寻更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与体验。
最后,是更加勇敢与自信的态度。随着国内国际教育的发展,00后的留学生在国外愈加自信,敢于站出来反对不公正现象。
前不久,MIT的一位教授在一次分享会上引用了一位中国学生的话:“我只是想让我的论文得到更好的成绩,至于道德和价值观,学校从未教过我们。”
这位学生在被顶尖大学开除后,辩解说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行为不当。
随后,另一位中国留学生当场质疑这段言论,教授在反驳后表示:“这不是我个人的判断,而是这位学生的原话,其他我接触过的中国学生都非常优秀,这是个例。”
面对这种情况,女孩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国学生是正直和诚实的,我们说出真实的反馈也是基于此。而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些不公正的标注,我感到有些冒犯。”
她进一步指出,这种将行为与国籍挂钩的做法体现了无意识的偏见,呼吁教授在未来的演讲中删除国籍相关的注释。
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中国学生的自信与勇气,也凸显了他们对种族歧视问题的敏感与反思。
新一代的中国留学生不再是“沉默的一代”,而是敢于发声、敢于抗争,他们的形象正是我们百年来一直期望看到的:中国留学生的自信与坚韧。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学子的全新面貌。
「Elite独家留学规划VIP群」限时开放申请中!想了解更多关于海外名校留学申请、个人定位、教育规划等事宜,获取“选校攻略”、“面试秘籍”、“文书写作”等干货资源合集,长按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回复“本科留学”或“中学留学”,我们将邀请您进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