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高相比,美本申请流程上大同小异:
第一,想清楚“为什么要到美国留学”,“为什么要选择”T30的大学(相当于维克森林、纽约大学(NYU)这个排名,我们都拿到过录取通知书),“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用英文讲,就是“why USA”"why my college""why this major"。美高、美本申请准备,好的学校大多围绕这几个核心问题来展开——这是美国优质教育的内在逻辑。
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归根到底,就是两句“套话”——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或,我要到哪里去)。这个,是哲学的终极问题,迄今并无明确、一致的答案。
第二,如果现在不知道答案呢?不用太担心。
“大多数人不知道答案。何况一个高中生,根据自身有限的经历来选择专业,也很有局限性。”这是一位美高三十年教龄老师、经历过多国教育后,告诉我的。不用着急,美国大学里,头两年大多教通识,就是给人思考、选择用的。因此,转学、换专业,比比皆是。朋友孩子在匹兹堡上大一,大二转到哥大,还换了专业。
鉴此,一个合理做法,是排除明确不想去的学校、不想去的专业,看看还留下哪些。文科、理科,STEM哪个方向,诸如此类,缩小专业方向范围。举个实例。我孩子一开始以为喜欢CS,申请后期调研后发现是DS,因此,择校、专业就有了调整。
第三,如果专业选择上实在没有任何方向,那么在标化考试和学术准备之外,找个自己的爱好吧,尽量发掘,让长板最大化。
尽管如此,申请美本,“专业方向”依然重要——否则,你的文书故事就没有了逻辑,你的头脑就没有了“风暴”之源,太平洋风暴就独缺了那只蝴蝶,会波澜不惊,甚至微波不掀。因此,在学术专业方向上,还是要尽早挖掘、明确一下,以便相应做好专业准备,尤其是选择课外的夏校、科研项目等等。
第四,明确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大规模大学与小规模大学、研究型大学与文理学院、Party college与乡野大学、综合性大学与艺术类大学、南部大学与北部大学、东海岸大学与西海岸大学……一系列不同大学的核心差异。这些,只有现场看过、感受过,才有切身体验。
在看过哥大、芝大、NYU、BC、BU、Brown、CMU、UMichigan、UCLA、Cornell、Emory、RISD、SCAD、Pratt、Parsons、UWisconsin(Madison)等等大学后,我多少知道了这些差异。为此,我孩子手拿十几个offer,从T20-T40,最后顺从“专业优先”思路,选择了一所最适合自己兴趣的(甚至放弃了有些学校直接给的一年数万美元的奖学金)。
第五,“体制内省重点”并无独特优势。美高、美本,都看重你本人,而非你的学校背景——国内的高中,有多少美国人是知道的呢?因此,关键是自身,究竟是“业余九段”,还是“专业九段”,跟“X大圣”过过招没有,国家n级运动员、国家y奖之类。
尤其要看到,需跟大量美高“陆生”竞争——每年有大几千号上万人呢。英文,会否是短板?美国方向,英语的重要性,从申请到留学,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否则,弱的英语基础,后患无穷!美高四年后,我才见识了国内高中与美高生英语上的明显差异。
第六,回到原点,问一句“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我现在的实力如何,在哪里。题主未涉。其实,没这个前提,不管上边我说了啥,啥都是白说啊。没有地,哪能测量天的高低、架设通天塔呢?
关于美高、美本申请,刚刚站内发过一点看法,转贴如下,或可参考一下(站内链接:
http://www.findingschool.net/answers/23715),作为过来人看到,美本申请,在内容框架结构上大同小异:
什么是美高招生的“全面评估”法——即所谓的holistic reviewing? 美高申请,有个我所称的“申请八业”,惯例上一个都不能少——维立克、托福、SSAT、GPA、课外活动(EC)、文书、推荐信、面试。这样,你就清楚看到托福、SSAT,只是2/8——虽然重要,却远非全部。T50有无希望,还得看其它6/8——松鼠尾巴,大头在后呢。没有标化,美高还能招录学生(前两年要求更多推荐信数量)。这个,很能说明问题——标化在美高眼里,究竟有多重要。
其中,经验表明,“面试”单项,更是重中之重,许多人认为,会占到录取权重的一半。
关于顾问选择,在《选择与真相:“三么”之路系列——美高“留学”“教育”那些事儿》里,综合自身美高、美本申请亲历,用十几页(P349-P361,第24章),已细说过这个话题——“留学顾问服务的真相”,有“两宜”、“六注意”、“八迷信”、“十小心”之说,提出“警惕保底学校不’保底‘”的看法,和顾问服务应坚持“诚信、客观、中立、准确”理念的期待。
如有兴趣,不妨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