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牛娃难以招架美国名校的阅读任务?美高学霸总结3点原因


发表于2019-10-18 18:58:54
1292 · 阅读
  • 分享

 

美国名校的博雅教育尤为出众,但为何中国孩子虽能跨进名校大门,却难以处理美国课堂大量的阅读任务?是否因为两国阅读教育存在差异?如何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被两所常青藤和多所顶尖文理学院争抢的“文理杀手”邓清源,根据自身顶尖公立美高学习经验,总结了美高阅读教育的三个阶段,希望对学生进入名校深造有所帮助。

 

对于许多中国留学生来说,学习美国大学的文科类课程可以说是最痛苦的一件事,动辄一周一两百页的阅读材料令人望而生畏。

许多人避犹不及,选择呆在舒适区,学习数理化课程,却丧失了体验美国博雅教育的重要机会。

 

探究个中缘由,其实还是在高中阶段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或者说有些地方做的不足。

 

然而,对于那些以阅读闻名的顶尖美高,它们培养出的学生在文学课堂上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高二那年,我在美国一所顶级公立高中交换,体验到了高标准的阅读教育。

 

我上的是AP级别的文学课,一年下来精读了六本大部头的书,写了上百页的分析。

 

尽管去之前我自诩是个文学爱好者,但也不过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些书。因此,最开始的时候,我难以参与课堂上热烈的讨论,写的东西也很平庸,根本比不上我的美国同学们。

 

这样的情况让我十分焦虑。

 

好在我的美国同学乐于助人,他们主动帮我修改文章,分享学习技巧。半年下来,我跟上了大部队,还拿到了A+的成绩。

 

在高二将近结束之际,我开始观察同学们是如何修成高超阅读技巧的。我询问了多个年级的学生,也参考了不同班级的教学材料。

 

最后我意识到:对于美国本土孩子来说,阅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的能力是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

 

如果说美国学生要一步步走,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千万不可以有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的心态。

 

那么,该怎么做呢?

 

参考我所交换的美国高中的课程体系,可以分成高中四年三个阶段:

 

1. 基础:非虚构

 

在九年级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阅读较初级的非虚构性写作的能力。

 

阅读学术性文章的能力尽管比较初级,但十分重要,是大学入学准备中重要的一环。

 

美国大学作业量大,其中最为繁重的一项便是阅读。很多时候,考验学生的不仅仅是阅读的速度,更是快速理解相关内容的能力。

 

在我交流的美高,全体九年级学生必须上荣誉语言课,便是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这门课力求让学生熟悉学术性文章的范式,如论说类文章的架构方式,分论点和主论点之间的联系等,为大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问过一些上过这门课的学生,他们中许多人表示即使目前不能一目十行,也能较为迅速地理解所读内容。

 

此外,阅读往往可以反哺写作,以论证或反驳为主的学术性文章读多了,思辨能力得到提升,不愁写不出好的论说文。

 

众所周知,论述性写作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所谓的学术性文章,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论文或者对论文的概括。

 

出于好奇,我常向同学借来他们荣誉语言课的阅读材料一读。

 

总的来说,这些文章多出自JSTOR等学术期刊网站或是如纽约时报一类的知名报刊。

 

从内容上来看,文章几乎不涉及艰深的科学知识,多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评价,如贫困与不健康饮食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这些文章都有清晰的观点,较为固定的结构,不那么复杂的语法以及词汇,和必备的学术性表达方式。

 

的确,这些文章不如我在AP文学课上读的书那么难,但读这些文字可以作为培养阅读能力的入门,容易上手却不失挑战。

 

在荣誉语言课的课堂上,阅读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个不断启发思考的过程。

 

老师会不断地提醒学生在阅读中带入辨别逻辑谬误的思维模式和批判性思维,不断地发现文章中的偏差。有时候,老师还会要求学生就文中观点分成正方两方,展开辩论。

 

可惜的是,在国内的很多同学没有讨论的条件。

 

其实,替代的办法也不是没有,与家长进行讨论便是其中之一。

我经常在读书产生困惑后与父母谈一谈,听一听他们的理解,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都说讨论出真知,讨论不仅可以增进对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模拟美国大学的课堂氛围。

 

如果你能坚持这么做,就已经做好了初步的准备。如果去到一个不那么强调阅读的大学或是工程类的专业,便可以较好地应对大学中的阅读量了,裨益无穷。

 

2. 进阶:挑战经典

 

若想要更进一步,便不能停留在非虚构性阅读上,须向经典文学迈进。

 

我交流过的高中通过荣誉文学和AP语言两门课帮助学生更进一层。

 

在荣誉文学课上,美国学生能接触一些故事性强的经典作品,形成对阅读的兴趣。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伊迪斯沃顿的《欢乐之家》和赛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属于这一门类。

 

这些文学作品叙事方式比较传统,不那么炫技,适合入门者。

 

荣誉文学课的同学们表示:授课老师十分强调批注和写。

 

阅读的时候,很容易会迷失在字词句段之中,而丢失了对全局的把握,这时候,批注就派上了用场。

 

读完几个部分之后,停顿一下,在旁边写下自己的反思和理解。读完一部分,将批注串联起来,便能形成自己的理解。

 

至于写,则是读完对一本书后写下自己的思考,因为许多时候只有写才能激发人的主动思考。

 

这两项技能将使人受益匪浅,在将来高中乃至大学的阅读之中时刻都要用到。

 

在拥有了这些基本技能之后,美高学生开始在十年级的时候挑战一些更有文学性的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通常语言比较古典,比起之前谈到的现代论说文和近代文学难度更高一些,比如约翰洛克的政府论,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的政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和蒙田的随笔集等。

 

它们都是西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读完了,也就能理解美国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以我个人的观察,老师在这个阶段所强调的,不只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要有延伸和扩展的能力。

 

都说文史哲不分家,美国高中的阅读课堂很好地贯彻了这句话。

 

在我交流的高中,老师会主动为学生辨析历史、哲学和文本之间的关系。

 

在AP语言的课堂上,老师会教一些哲学理论,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虽然只是基础,但能够让学生理解思想的承前启后。

 

中国很多学校将文字孤立在真空之中,令阅读的作用大打折扣。

 

在大学中,阅读往往是跨学科的。任何一门课的阅读书目都是不同学科领域之间互相联系而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局限于单一门类之中。

 

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讨论往往不局限于对一句话或是一段话的理解,而是扩展到文本的背后,在大历史的背景下的进行交流。

 

这样来看,哪一种阅读方式更好不言自明了。

 

举个例子,我交流的高中的AP语言课会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这本小册子值得品读不仅仅是因为极具说服力与热情的语言,更是因为它启发了十三殖民地的独立思潮。

 

在授课时,老师不会只浮于表面,仅仅研究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会探究它和启蒙思想与启蒙时代的关联。

 

老师会谈《常识》受到了启蒙运动中诸哲学家对于自然状态的论述的影响,更新了当时十三殖民地居民对自由的理解,还会谈《常识》将世俗的独立诉求和清教徒道德观相结合,开启了美国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相互交织的政治传统。

 

最后,学生会在课堂论文上中讨论此书上承理性时代的光辉,下启革命时代的光荣,塑造了一种新的美式的身份认同,是美国政治理念的奠基石。

 

再如Kate Chopin的《The Awakening》,也是AP语言的必读书目之一。

 

自然,读此书时,老师不会只谈其中复杂的心理描写,而是侧重这本书的哲学和历史意义。

 

离经叛道的女性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南部的保守社会观念之间的冲突,是此书的一大主题也是课堂讨论的焦点。此外,文学的社会环境也是一大关注点:《The Awakening》成书于1899年,放在美国文学发展的大环境下来看,颇有革新意义。

 

The Awakening由女性书写,为女性书写,毫不屈尊纡贵地传达了强烈的女性主义信息。

 

常说美国的阅读教学往往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性别、阶级、和种族与艺术之间的关联并表现出来,这本书的教学方式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我观察到了文学的复杂性。而很多时候,中国的阅读教育则缺失了这一颇为重要的一点。

 

此外,我还观察到美国的阅读教育十分关注文学传统的传承与流变,《The Awakening》开启了被福克纳,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的现代主义传统,不可谓不重要。

 

因此,学生先在AP Language的课堂上学习这本书,随后在AP Literature课上学习它之后的作品。

 

可惜的是,目前中国很多学校的阅读课往往关注语言的优美或者情节的动态,而忽视了社会意义,更甚少关注文学史。甚至说,这些阅读课既不按照历史的顺序来组织,也不围绕某个主题,往往流于表面,抠字眼去了。

 

在我交流的高中,教师都认为阅读最重要的是同时具备大视角和小视角。很可惜的是,中国的阅读教育往往过分注重文字的运用本身,而忽视了对文字更深远的意义的挖掘。

 

到了十一年级,美国高中的学生开始读一些高难度的文学作品。 

 

这个时候,阅读质量是第一位的,以精读为主。一年虽然只读了几本,但都是各领域的代表作。

 

通常的选择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加缪的《局外人》,和卓拉-尼尔-赫斯特的《他们眼望上苍》。这样的选择覆盖了传世经典,现代巨作,欧陆哲学和少数族裔叙事,达成了形式,时间和空间上的多样性。

 

读这些书,是一种挑战。

 

上课时,我的老师会通过小组讨论,写分析,和讲座等方式将一些难度较大的部分为我们理清,剩下的交给我回家钻研。

 

上这门课,我最大的体会便是美国高中的老师敢于给学生布置高难度的阅读清单,因为他们认为难懂的书值得花上几个月。只有这样,学生们在今后才能明白那些他人看来诘屈聱牙的文字。

 

3. 高级:文学

 

在许多美国高中,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AP,更关乎阅读素质的养成。许多学校会设置一些难度更高的阅读课程,帮助学生向大学过渡,养成受益一生的阅读习惯。

 

在这个阶段,美国高中的阅读书目并不忌讳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完美或是丑陋,会要求学生读一些内容更严肃或是成人化的作品。

 

中国高中的阅读书目正相反,推荐的书目大多不包含一些有争议性的内容,即使有,也被删节了,这样子的结果便是给学生呈现了一些虚假的完美,不利于他们心智的成熟。

 

在这个由向成人世界过渡的阶段,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应该去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生的多样性。

 

其实在大学中,阅读写作类课程经常会读一些在中国学生看来“惊世骇俗”的书,结果便是中国学生从课堂讨论到课后作业都感到无所适从。

 

为了避免这种无力感,扩大阅读的范围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我曾交流的高中就开过一门叫当代文学的课,偏重最近十年产生的作品。这门课的必读书目中有许多书毫不遮掩,有许多严肃或是成人化的内容,但也不妨碍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学术讨论。

 

其实,在读当代文学的时候,学生更能感受到和现实的关联,会更有兴趣。

 

美国学生在阅读当代文学的时候有老师帮他们做筛选,但许多中国学生并没有。由于缺乏时间的筛选,当代文学良莠不齐。如果不加选择地读,容易毁坏了来之不易的文学品味。

 

因此,在书目的选择上应该力求精品。精品书不应该是一些庸俗地表现情色或是暴力的书目;艺术是高于生活的,应该从人生的一地鸡毛中提炼出一些普世的哲思。

 

我以为,在选择合适的书时,可以参考美国高中老师选书的一大标准:奖项。奖项也许不是评判书的好坏的唯一标准,但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踩雷。

 

举个例子来说,在2014年获得了亚马逊年度图书奖的伍绮诗的《无声告白》是当代文学课的一本必读书。

 

这本书由一个女孩的溺亡,引出一个跨种族家庭的在美国社会的种种挣扎,讲述了许多层互相交织的主题:亚裔家庭在美国感受到的疏离感,青春期的焦虑与压力,和原生家庭的伤害。

 

不同的人可以在这本书中体会到不同的情感。无论这种感受与身份有关,与学业有关,与年龄有关,都说明了这个时代的佳作并不比过去的经典差,一样可以达到很多人的内心深处,而不是小时代的无病呻吟。

 

我没有上当代文学课,但还是对其内容略知一二。时代精神(zeitgeist)是这门赏析课的核心。

 

在大多数的当代作品中,时代精神取代了作者的道德信念,占据主要地位。在阅读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前的作品时,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尝试发现作者的声音,而在品读当代文学的时候,我们更容易达成个人与文字之间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这种联系不是通过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去主动发现的,或是通过学期论文,或是通过学生讨论。

 

在当代文学课上,大学新生讨论课(Freshmen Seminar)的氛围就被模拟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高中的文学课不仅仅教文本,还教理论。

 

教的文学理论包括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酷儿理论(Queer Theory), 和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等,分别涉及不同的阅读视角。

 

当然,这些理论本身难度略高,如果没有条件或者能力,可以跳过,不一定是必需的。

 

但我认为,就美国大学文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如果你准备未来学习人文社科类专业,在高中阶段了解这些理论还是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可以说,美国的高中阅读课程十分科学、有体系,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如果四年循序渐进,坚持下来,在大学课堂上便不会谈阅读而色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来自外滩教育,作者为邓清源。版权及转载权归原载媒体及作者所有。


本文读者还浏览了:

网友点评(0)

热点资讯







最新点评



Daphneliebe · 8年前

写得太好了,整篇申美高经历感悟看下来看得我是又哭又笑的

评论于 · 美高学生申请经验分享:人生如戏,全靠演自己


Simon · 9年前

我觉得您的说法太片面了。光近几十年的总统里老布什,小布什,杰弗森肯尼迪等都是寄宿高中毕业的,都...

评论于 · 手把手教你判断私立走读的好坏

泡泡龙 · 9年前

正常美国人是最有家庭观念的,无论工作多么忙,回家都要陪小孩做功课,寄宿学校的都是坏孩子和离婚家...

评论于 · 手把手教你判断私立走读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