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活动列表
在哥大念书的时候,我出于好奇修了一门性别与教育的课程。踏进教室,全班只有零零散散十几个同学,但全是女孩。
授课的教授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剪着利落的短发,一进来就让我们先讲讲自己为什么修这门课。一轮发言下来,坐我身边的女孩让我印象很深。她是教室里和我一样为数不多的亚洲脸,非常亲切。
她分享说自己随父母八十年代从香港移民过来,一家人在东海岸扎了根。自己从小性格温和,不爱和人争论,在学校一点儿也不惹人注意。她最后大学选择去了卫斯理文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卫斯理是美国数一数二的文理学院,同样也是最好的女子学院(women's college)之一,宋氏姐妹就是从那里毕业的。
她说卫斯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那里的女孩子大多充满个性,对于各类话题都极有自己的想法。学校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在鼓励大家突破性别定义和思维定式,探索作为“女性”的可能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她“被迫”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抓住一切机会表达自己,让自己的声音不被淹没。一来二去,大学还没念完她就坚定了要当教师的想法。毕业后,她在一所高中当了九年的化学老师。这期间她见证了自己的学生毕业、进入大学、走入社会,感受到了激励、启发和影响别人的魅力。于是,她又萌生了读博的想法,想要在school leadership上进一步发展。美国很多好的学校都看重leader的学历背景,有Ed.D和Ph.D的老师更容易成为leader的角色。于是,教书九年后,她辞去了工作,来哥大全心读博。而这也让我能够和她在学校里上认识、后来成为好朋友。
她和我说,在卫斯理的四年让她发掘了自己热爱的东西,从班里默默不做声的“亚洲女孩”成为能够改变别人人生的老师、未来的leader。
而和她的交集让我第一次注意到女校。
女校在国内不常见,我们大多数是从常规的混校(Co-educational school)毕业的。所以在给孩子选学校这件事上,大多时候我们的关注点只集中在这类主流的学校上,考虑的因素往往都是排名、地理位置、课程设置、大学申请情况。但在美国,单一性别学校(Single-sex school)是能够被广泛接受的概念。
在17世纪前,女孩子没有在校受教育的权利,家庭背景良好的女孩能够通过聘请私人家教来获得学习机会。而学习内容也仅限于宗教、女红。
但进入17世纪,美国最初的一批女权主义者开始反抗”为男独尊“的教育现状,通过建立不同的机构来为女孩提供教育。这些机构的资源和规模远不比正式的学校,但已经是创造历史的突破。其中Seven Sisters colleges带领女孩子从单一的女工学习进入科学、医学等众多的领域。

发展到现如今,全美有超过500个女校,Niche评估的私立女校便多达390个。可见,女校是相当多美国家庭的择校对象。

在一项“单一性别授课课程是否影响考试成绩”的研究中,数据表明在接受了一周仅一小时的单一性别教育课程试验的女生,第一学年课程通过率提高了7%,第二学年成绩提高了10%。
NCGS国际女校协会的报告显示:单一性别的学校坏境更利于锻炼孩子自我表达观点,培养深度思考,激发对未知话题的探索精神,以及训练寻找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的能力。
自信心的提升 数据显示相较54%的传统混合性别学校,60%的女子学校学生展示出更高的自信心。93%的女子学校毕业生表明担任过更多的重要领导职位,而传统混合性别学校只有80%的毕业生表示有过展示领导力的机会。
合作品质的塑造 女子学校更有助于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同理心,和耐力。而这些宝贵的品质,在当下多元化的社会中以及各类国际平台上都是最被看重的软实力。
领导力的激发 根据调查,毕业于女子学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领导管理类职位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而在传统混合学校的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领导管理类的兴趣逐渐消失。
理科思维的培养 在STEM专业教育领域,女校的优势更胜一筹。女校毕业的学生比混合学校的女生有高于6倍的可能性选择数学、科学、科技作为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方向;有3倍的可能性考虑工程类学科和事业。其原因主要有,女校更能帮助提升女生学习理科科目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科学概念的理解,研究,数据分析等能力。
语言能力的打磨 将近一半,45%女校毕业生有很扎实的公共演讲能力,而混合学校只有39%。与此类似的写作能力方面,65%女校毕业生有出色的写作能力,而混合学校只有59%。 
除此之外,女校的精英教育有利于学生文化素养、多元国际化意识的培养。全美只有1%的女生选择女校,然而在美国女性国会议员中,每9位就有1位毕业于女子学校。
女校人才比比皆是。美国物理学家Alicia Esther Nash—— 
新闻主播KTLA Cher Calvin—— 
著名作家Pelin Batu—— 
她们都毕业于位于纽约的Marymount女校。
Marymount School of New York全美女校排名第13、全纽约女校高中排名第5。这所坐落在纽约中央公园和大都会博物馆旁边的顶尖女校吸收了纽约市的国际与多样化,覆盖PreK到G12所有年级,在全球有二十多所姐妹学校。

这里也分享一个小故事:
疫情前,我们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女孩获得了Marymount的录取,因为疫情原因,无法入读。通过我们和学校沟通后,学校表示理解,为孩子保留学位并允许延迟一年入学,不需要交任何“占位费”或者定金。
大家可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去年新冠肆掠,所有学校国际学生入学都受到影响的大环境下,学校的举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学校的气度。有的要家庭交纳全额学费才能保留学位不需要倒时差上网课,有的要求必须倒着时差上网课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有的甚至坚持你不来了还是要根据合同规定交纳全额学费(美国人较真儿起来也是很严格,不近人情的)。因此,Marymount招生主任亲自周末加班帮家庭办理相关手续,这种大气的举动真的让我们很感动,好感度倍增。

Marymount招办主任亲自发给我们的录取通知邮件
在后来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Carolyn自己的两个女儿都是这所女校毕业的,既是家长又是学校工作人员,我很感兴趣她对Marymount的看法。因此,抱着试着看的心态,我们向她发出了邀请,给我们做一个关于女校教育理念的讲座,毕竟人家作为全美前13的顶级女校招生主任,平时的邀约特别多,而我们只是一个小公号而已,没想到她竟然答应了,而且还邀请到了招办副主任和现在的在校学生!
我们真是太开心了,这也代表学校对我们工作以及理念的认可
我们小团队里,有两位家有女娃的妈妈都很感兴趣这个话题:到底女校和混校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女校的孩子们会有和男孩的社交障碍吗?什么样的女孩适合去女校?或者更重要的,什么样的女孩是不适合去女校的?能够让我们说“不”的信息在贩卖焦虑的互联网尤为珍贵。
我们平常可能能听到周围朋友各种各样的故事,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千人千面。作为在女校工作了20多年的Carolyn, 她接触到的家庭样本量最多,也最有代表性。家有女娃的家庭,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哪怕您不在纽约,或者没有计划申请这个学校,了解下单一性别学校的整体教育理念和特点也是好的—— make informed decision!
家有女儿,应该选择女校还是混校?
已结束
北京时间 2021年04月09日 09:00 - 10:10
线上活动
2021年04月09日 09:00 - 10:10
线上活动
2021年04月23日 09:00 - 10:00
线上活动
导读
本周五4/9女校现任招生办面对面在线讲座:
从研究数据理性看待单一性别和男女混合学校的差别
女校学生分享女校生活——STEM课程、社团活动、运动、社交等
招生主任——招生理念、学生素质、如何申请、大学选择
小编说
授课的教授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剪着利落的短发,一进来就让我们先讲讲自己为什么修这门课。一轮发言下来,坐我身边的女孩让我印象很深。她是教室里和我一样为数不多的亚洲脸,非常亲切。
她分享说自己随父母八十年代从香港移民过来,一家人在东海岸扎了根。自己从小性格温和,不爱和人争论,在学校一点儿也不惹人注意。她最后大学选择去了卫斯理文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卫斯理是美国数一数二的文理学院,同样也是最好的女子学院(women's college)之一,宋氏姐妹就是从那里毕业的。
她说卫斯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那里的女孩子大多充满个性,对于各类话题都极有自己的想法。学校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在鼓励大家突破性别定义和思维定式,探索作为“女性”的可能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她“被迫”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抓住一切机会表达自己,让自己的声音不被淹没。一来二去,大学还没念完她就坚定了要当教师的想法。毕业后,她在一所高中当了九年的化学老师。这期间她见证了自己的学生毕业、进入大学、走入社会,感受到了激励、启发和影响别人的魅力。于是,她又萌生了读博的想法,想要在school leadership上进一步发展。美国很多好的学校都看重leader的学历背景,有Ed.D和Ph.D的老师更容易成为leader的角色。于是,教书九年后,她辞去了工作,来哥大全心读博。而这也让我能够和她在学校里上认识、后来成为好朋友。
她和我说,在卫斯理的四年让她发掘了自己热爱的东西,从班里默默不做声的“亚洲女孩”成为能够改变别人人生的老师、未来的leader。
而和她的交集让我第一次注意到女校。
活动联系方法
扫活动海报二维码报名其它
活动不限制注册人数,未注册活动的网友请不要临时出现!
请 登录 后再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