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10美高70%进不了藤校”、“很多竞赛是机构销售套路”,上海滩顶尖顾问的大实话
文章来源:爸爸真棒 ( ID:babazhenbang) “4年前闪光的孩子,4年后很可能泯然于众人。” “进前10私立寄宿美高的学生,其实70%以上都进不了藤校,‘炮灰’很多。” “很多花里胡哨的竞赛是没有含金量的,只是机构兜售课程的一种方式。” 每年申请季结束,我们都会找顶尖顾问、知名双语学校升学指导探讨留学趋势,打听牛娃的教育规划路径和爬藤秘笈,但像Anson这样一开场就全是“大实话”的顾问还是不多见的。 美高圈的家长对Anson和他创办的品优学会一定不会陌生,自2013年在纽约成立以来,8年时间品优已经带出了400多位金字塔尖的孩子,连续5年创下美国名校100%录取,93%的学生被第一梦校录取,包括6个埃克塞特、7个圣保罗、8个霍奇基斯…… 但其实,品优的美本申请成绩同样令人惊艳,上个申请季,就斩获了斯坦福、芝大、西北、康奈尔等名校offer,今年早申,15位学员更是拿下了1枚斯坦福、1枚芝大、1枚加州理工,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埃默里等众多顶尖学校的ED offer! 那么,这些从“最难申请季”脱颖而出的学生们有什么过人之处?他们是否都是高分学霸?是否都有超强的竞赛、夏校成绩?是否来自顶尖美高的学生成功概率更大? 赶在RD截止之前,我们来到位于上海长宁区的品优学会办公室,和创始人Anson、美本合伙人Shang好好探讨了一番。 #01 误区一:进不了前10的美高,是不是就意味着无缘藤校? 真相:顶尖美高炮灰很多 从今年ED录取的趋势来看,Anson说,很明显的一点是,排名前10私立寄宿美高的学生,并不一定申请的最好,“其实70%以上都进不了藤校,‘炮灰’很多。” "爸爸真棒"收录的数据也显示,尽管今年顶尖私立美高录取的仍然不错,但offer已经不再局限于几所私立美高,一些美国公立高中、非知名寄宿美高等也有非常不错的录取。 ▽滑动看2022Full私立寄宿美高录取美国藤校数据一览 Anson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顶尖私立寄宿美高竞争非常激烈,GPA要拿到3.9以上非常非常难,而且美国精英家庭的孩子很多都在前10的美高,本身自带资源,又非常努力,晚上经常12点、1点睡觉,竞争压力很大。 其二,即便你是来自国内顶尖的双语、国际校,和前10寄宿美高仍然会有gap(差距),这个gap还挺大的,特别是在文科上。所以除非你是这些学校的领头羊,前5%的学生,要不然进了前10美高,可能只是非常普通的水平。 其三,中国能进前10美高的学生,天生自带骄傲,这些孩子很多可能在第一年找不到方向,可能他的发声会被别人否定,也可能想要争取一些东西老师也没有那么支持,他会沮丧,会产生各种波动。 “反而是一些学生进入了适合自己的中段美高,在学校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慢慢变强,最后逆袭进入藤校。” Mike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今年美本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Mike作为中国籍男孩,身在一个中段的私立美高,却突破重围,成为学校唯一一个获得芝加哥大学ED offer的中国学生。 Anson说,他还记得五年前刚见到Mike时的样子,非常文质彬彬,虽然英文底子一般,但骨子里有一股韧劲,对理工科感兴趣,但远没到‘出色’的程度。 他告诉Anson自己很想去美国,也能吃苦,从常州来到上海,拼标化、写文书,在品优的助力下,进入了一所以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著称的中段美高,并且在四年里扎实的磨练,最后不仅获得了出色的升学成绩,也“From a boy to young man”,从一个小男孩蜕变成一个年轻人。 △Mike的美高生活 上一年申请季品优学员中收获斯坦福大学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常规批次青睐的,同样是一位排名并不前茅,来自于the Webb Schools的孩子,用五年时间与品优一起默默耕耘,最终逆袭大牛校。 #02 误区二:只有成绩顶尖的学霸才能进名校? 真相:普娃并非没有机会进藤校 不管是不是在美高,Shang发现,这次ED/EA阶段,他们录取最好的学生,真的不是年级里成绩最好的孩子,也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霸。 像是录取芝大的Mike,他的GPA不算顶尖,只有5门AP成绩,和他动辄十几门AP成绩的同学不能相提并论;录取埃默里的上海双语学校学生Molinia也不是学霸,申请时都没有提交AP成绩;甚至拿到斯坦福offer的小E在校整体GPA也不在第一梯队。 “并不是说你的成绩只有第一第二名,才能录到很好的学校;也并不是你考很多门AP,就有更大的胜算。美本申请是一个非常完整、全面的审查过程,除了成绩,你的深度在哪里?你的独特性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Shang表示。 #03 误区三:我有丰富的竞赛、活动经历,还有教授推荐信,更有可能上名校? 真相:标新立异的活动很多没有含金量 成绩之外的深度和独特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很多学生会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但事实上,Shang坦诚地说,很多花里胡哨的竞赛是没有含金量的,只是机构兜售课程的一种方式。 “你会看到一些现在很有名的竞赛,得奖名单上都是中国人;还有一些由藤校老师上的辅导课,最后出具一份所谓教授的推荐信;甚至还有双语学校,要求每个学生申请package中一定要有一封教授的推荐信,但最后发现,这些都不一定能帮到学生申请顶尖学校。”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搞竞赛,也不是竞赛一定要拿到很好的成绩才能有助于申请。 有意思的是,这次录取芝大、斯坦福、埃默里的三个品优学生,其实竞赛成绩都一般。 像Mike参加ISEF英特尔国际科学工程大奖赛,虽然校内第一轮出线了,但最终并没有闯进下一轮;小E并没有参加任何文科写作竞赛,她关于艺术史研究的论文申请在concord review发表,也几度没有成功;Molinia参加的数学竞赛,最高拿到的大多是各类20%区间后的荣誉,在众多数学成绩顶尖的学生中,并不显眼。 但最后为什么是他们成功上岸了?Anson和Shang给出了三条核心建议。 △Mike和Anson的合照 #04 普娃的“爬藤路” 👉普娃更要注重GPA管理 普娃面临的第一步是GPA的提升。 这点Mike深有体会。 刚进美高时,Mike在学业上很有压力,周围的同学都很厉害,同去的中国学生刚进九年级,就开始选择十年级的课,无形中也让Mike焦虑。 Anson他们做的,就是每周都和Mike通电话,除了疏导孩子的情绪,更主要的是教给他一些方法论。 “比如这个阶段学生学术弱一些,我们要一起找出弱的原因,是上课不够积极,还是知识点不懂?如果上课不积极,是因为害羞,还是语言等问题?每门学科还有哪里地方可以进步,该如何进步?如何理解老师每次布置作业和项目的用意?美高的评分标准是什么?怎么才能更高效地学习、管理好时间等等?” 交流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梳理出自己的学业问题,找到背后的本质,并且搭建起完整的学术和知识的框架,同时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接下去才能事倍功半。这是一种受用终身的思维方式。 选课也有很大的学问。 10年级Shang刚刚遇到小E的时候,她的GPA被数学拖了很大的后腿,在Shang的建议下,小E在选课上花了很多心思,对于她不擅长的数学等学科,她不和别人去拼最难的课,而是在简单的课上力所能及做到最好;但在她自己的文科领域,则越学越深,选到了最难的课程(存在主义、德国哲学)。比如艺术史类的课,她从普通的AP艺术史,一直到12年级上了艺术史专项研究和荣誉德国文化研究,难度逐渐爬升。 这个过程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品优的细致。每周沟通的机制让品优的老师成为可能最了解孩子的人。 “有时候很多孩子遇到问题,不愿意和家长说,但会和我们的导师说。因为导师会用心倾听孩子遇到的压力、顾虑、问题,找出原因和对策。并且帮助他们在每个阶段达到学业和身心的平衡,人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目标感才会最强,也会冲得更好。 我们相当于“life coach”(人生导师),陪伴孩子度过高中的时光。学生在13-18岁这个青春期,如果有这样一个导师能引导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了解who am I我是谁,who I wanna be我想成为谁,是多么重要。”Anson感慨。 △Anson和学生 👉只做含金量、独特的活动 普娃提升的第二步是活动。 在充分了解自己在每门功课中的优势和弱点后,学生要做各种探索和尝试,找到自己真正的passion(热爱),并持续在一个领域深耕。 比如Mike就在9年级时尝试过计算机、生物、经济等方向。每尝试一个方向,老师都要和他讨论,这是不是你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为什么感兴趣? “这样的交流很重要,孩子的兴趣很广泛,只有不断追问、沟通,才能发掘到他真正的passion所在。而有了passion,后续各种项目,他才有动力全心投入。” 最终在九年级下学期,Mike通过参加芝大经济夏校,燃起了对学习经济的热情和对芝大的向往,并持续在这个方向做出努力,比如选择相关的AP课程,参加ISEF、HiMCM美国高中生数学建模比赛等。 “这些活动都是有含金量,而不是随随便便参加的。”Shang老师强调。比如ISEF英特尔国际科学工程大奖赛是全球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学生竞赛,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世界杯”之称。而Mike在比赛中研究的课题是“用计算机和统计的语言来分析疫情期间中美贸易情况”,也完全和他的申请方向密切相关。 最后虽然比赛惜败,Mike学会了很多重要的经典宏观微观经济学理论,同时把应用数学建模、调研及很多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到ISEF的备赛过程,帮助他对于经济学有了一个更清晰的了解,也对未来的学术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思考。 最后申请上埃默里数学专业的Molinia则持续深耕自己喜欢的数学领域,参加了诸如加拿大数学公开赛、美国区域数学联赛等各种比赛,还有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她和小伙伴们的项目获得了全球金奖。 虽然课题是生物相关领域,但Molinia在其中负责数学模型的搭建,也让她意识到数学模型在预测和判断问题上的重要意义,更坚定地选择数学专业。 她也是学校中唯一成功申请到耶鲁全球青年学者项目(YYGS)的学生,锻炼了她对于宏观国际问题的视野,打造了她和其他数学专业者的差异性。 “这些大学举办的项目是具有一定含金量的活动,因为在申请时,大学已经把学生的简历看过一轮,你能成功地被录取,并且成功地在夏校中活下来,肯定有比别人棋高一着的地方。”Shang表示。 和走理科路线的Mike、Molinia不同,小E感兴趣的方向是艺术史、德国研究和哲学。 十年级时,我们和小E决定定向深入研究了“西方人如何看待东方艺术”的话题,把哲学、艺术、历史等内容都包含在内。为此,已经中英文流利的她,还学习了日语,并且选了学校最高级别的德语,在做艺术史研究的时候,大量使用了黑格尔、康德等德国哲学家的原版文献,极致体现出她的学术水平之深。 同时,她的实习经历也独树一帜。出于对艺术的喜爱,小E的两个暑假都在纽约州的地方博物馆做实习生,帮助整理展品,大部分工作,是给一些艺术作品写保价单。 她发现,给一件艺术品定价是多么微妙的事情。这引发了她一系列的思考:艺术在这个社会的地位到底是怎样的?人的审美是如何被现在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所塑造的?我们是如何受制于自己的主观认知来理解这些艺术品的?艺术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等等。 虽然小E也参加过一些有含金量的夏校,但什么都不如这段在博物馆的经历——将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所在社区结合在了一起。 Shang表示,“学生做社区服务的活动一定要知道自己所在的社区有什么资源。好多美高的学生选择在中国边远地区支教,这就说不通。大学不傻,一看就知道你是为了做社会服务而做。所以我们建议,学生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社区和自己的兴趣,寻找资源。像博物馆实习,就是小E结合了自己对于艺术的兴趣,在自己周边的社区中找到的。” 这份把自己的学术热爱与社区贡献做有机结合的心非常可贵。 △Shang和学生 👉呈现深度和有趣灵魂的文书 普娃提升的第三步就是文书了。 招生官每天阅读上百份文书,而真正分配到每一位学生的时间,只有大约3分钟。怎么在这3分钟的时间里,让招生官眼前一亮,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价值观、人生观,还要让招生官了解到自己的成长环境、学习潜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难度可见一斑。 Mike的主文书就是能让人惊艳的存在。 他用经济学、统计学和计算机语言,探讨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衡量幸福这个概念,并且采用了非常有趣的表现方式——如果他是一个模拟城市的游戏设计者,是否在游戏中,玩家只要在规划城市的过程中,让所有的数字指标如医疗保险、社会舆论、法律制度等都达标,这就是一个幸福的城市? 而之所以能头脑风暴出这样一个有趣的切入点,Mike归功于品优老师对于他学术兴趣、优势、参与过的活动和项目,甚至性格的充分了解。在每周持续的陪伴、沟通、交心过程中,不断碰撞出火花。 小E的主文书,写的是衡量价值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灵感来源就是她在博物馆的这段经历,格外有说服力。 与此同时,多才多艺的小E还做了艺术作品集,为大学申请做了网站,把自己的作品一篇一篇按年份放上去。有意思的是,她还给自己的每一幅作品定了虚拟价格,每一个数字代表了历史年份,不仅呼应了她的主文书,也呈现出一个多样化的“有趣灵魂”。 👇滑动看品优学会环境👇 「 写在后面的话 」 采访的最后,说说我对品优的印象最深印象。 其一是精细化管理。每周品优的顾问都要和学生的沟通,实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并且及时给出调整的建议。 和一些只是把握大方向的机构不同,品优就好像一个智囊团,学生在冲锋陷阵,而作为军师的品优,以一个团队的力量,在后面出谋划策,并且随时提供支持。 其二对于底层思维能力的看重。采访中,Shang不止一次提及“知识结构”、“思维方式”。 和一些只是告诉学生要去做什么的机构不同,品优更注重学生底层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搭建完整的学术知识结构,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养成基础的学习习惯等等,都已经超出了简单的申请范畴,而更多是希望通过短暂几年的申请之路,让每个学生真正实现成长和蜕变。 确实,大学申请并不是终点,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才陪伴学生一生。 如果想了解更多品优相关内容 或美高美本申请相关信息 ▽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参加品优早申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