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星们的育儿经:父母之爱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前段时间,郑爽的事一直占据网络热搜,这名代孕弃养的失德艺人被全网封杀指责,彻底的“社会性死亡”了。
但想想当年18岁出演“楚雨荨”一角俘获无数人的花样少女,何以沦落至此?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善,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恶。梳理她的成长过往,郑爽更像是她母亲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郑爽上北影、做演员、当明星,这些其实都是郑爽母亲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郑爽母亲为女儿制定了一个“十年计划”,从小就对女儿进行军事化管理,郑爽出名后,随之父母也进入了她的圈子,实现的更像是她父母的明星梦。
今天我们对郑爽的强势父母口诛笔伐,可别忘记,像郑爽母亲这样的家长还大有人在,他们把对孩子的强势看成理所应当,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持续操控着孩子却又浑然不知。
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处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知道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相比之下,伊能静在儿子哈利的成长过程中学会得体退出,堪称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之前,伊能静因为儿子穿女装被顶上了网络热搜,一时之间,哈利的社交账号曝光,曾经的女装照片也被扒出。
社会大众对男性打扮女性化的宽容度越来越大,但穿过女装的哈利因为星二代这个身份,收到一片骂声:
“一个男的为什么要女装,大概率是心理扭曲!”
“一定是因为父母离异,导致他性取向变化”
“不幸的婚姻最终伤害的是孩子,人格扭曲了”
当这些网络恶意铺天盖地袭来,对哈利的曝光仍未停止,迫于压力哈利还关闭了社交账号。之前,伊能静分享过一段儿子哈利陪她一起练舞的vlog,表示自己为了录制《乘风破浪的姐姐》正在努力学舞。
视频中有一段哈利的采访,哈利对着镜头表白妈妈说“我觉得妈妈现在是个小可爱!”可是有心的网友完全忽视了这种母子之间的温馨,只看到了哈利打耳洞、做美甲、翘兰花指,一味地对哈利进行道德价值批判。
后来,伊能静在一档节目上回应了对“对儿子哈利穿女装的”看法,她所说的所做的堪称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育儿操作。
当社交媒体上的内容被公开后,哈利打电话问她,你会不会受伤?我的行为有没有影响你的工作?我要不要关掉社群网络不再发任何东西这样比较好?
她跟哈利说:你不需要承担来自于父母职业上带给你的任何东西。我觉得大不了我就不做这个行业了,没有什么比你更重要。
听到这番话的哈利也消除了心理负担,觉得自由了。伊能静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就是自由的,你可以完全做你自己。
她还告诉哈利,你不但不会影响到我们,而且你会让更多人知道自由是非常珍贵的,尊重别人做自己是非常珍贵的,以及爸妈尊重孩子做自己的珍贵。
她说她常觉得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他只是经由我的爱来体验这个世界,我们(父母)只是他的一个载体。
她认同“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小时候给孩子最大的爱,长大后学会第一个送他离开”。她也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在孩子长大后学着得体的退出。
父母最大的成就就是孩子可以独立离开你,完成自己的人生。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对哈利来说是种遗憾,但他在母爱中幸福成长。而且在真实生活中哈利不是被网友曲解的样子,他很优秀,也是伊能静的骄傲。
伊能静52岁生日给自己写过一篇小作文,其中就写到哈利考上了鼎鼎大名的、英国最TOP的艺术院校——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和纽约帕森斯大学。圣马丁的毕业生很多都在时尚奢侈品行业如Dior、Gucci等国际时装品牌工作,可以说是时尚行业最先驱的艺术圣地。
哈利还是一个很有爱的孩子,他支持妈妈追寻自己的幸福,他说妈妈再婚有询问他的意见征求他的同意,而他觉得,秦昊对妈妈很好,对自己很好,妈妈的选择是对的,自己也是真心祝福妈妈和秦昊可以幸福在一起。现在有了妹妹之后,还是一个贴心哥哥,会照顾妹妹还会为妹妹创作漫画。
其实还有很多像伊能静这样的明星爸妈,他们给予孩子最大的包容,给予孩子最大的空间来做自己。
之前因为《爸爸去哪儿》走红的黄磊女儿多多,也因8岁涂口红、9岁打耳洞、13岁染发频频成为网络焦点,很多网友质疑黄磊夫妇的教育方式,认为给孩子的自由过了火。可是这并不妨碍多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为之努力变得优秀。
多多2岁时就跟着巡演暗恋桃花源,每个角色的台词都会背;2018年多多和何炅老师一起出演话剧《水中之书》,得到了导演赖声川的夸奖;8岁时英语已经非常流利,能和老外全程无障碍交流;还和闺蜜翻译了英国文豪托尔金的经典绘本《圣诞老爸的来信》,后又独自翻译了托尔金的《幸福先生》。
王菲女儿窦靖童也颇受争议,在外人眼里,窦靖童特立独行、造型随性大胆、打扮中性、个性张扬,也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染发、纹身、玩摇滚、出唱片……看起来就是个叛逆少女。但是窦靖童是一个非常有教养、有素质的孩子,王菲对她的教育原则就是:可以有个性但是也要坚守原则。比如,记者采访她时,她会问记者要不要换一个舒服点的座位;
比如,助理不小心把咖啡泼在电脑上,她会立即帮忙处理;
比如,采访结束后,她会记得把椅子挪回原位;
比如,她去咖啡馆打工,有客人要和她合影,她会小心提醒“不好意思,我在上班”。下班后,她会记得把答应签名的CD签上名,放在柜台……
这群“别人家孩子”真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异禀才华横溢吗?并不是。在后天的成长中,父母为他们创造了好了教育环境,为他们创造了充满包容的空间,为他们抵挡世界的恶意用爱呵护成长。
我们羡慕这群“别人家孩子”的人生,但更钦佩他们父母对教育的态度和勇气。就如同尹建莉老师所说的: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既不能使孩子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成年窒息。”
所以说啊
咱们做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
给予尊重、给予爱、给予自由
这是又老套又无用的一句话,但却是解决大多数亲子问题的万能钥匙。